2022-08-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麻木
共找到
289
筆 文章
-
-
2022-08-13 焦點.生死議題
無痛無憾─「安樂死」真有那麼可怕?人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安樂死立法該注意哪些原則?
安樂死一直是生死的重要議題,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安樂死立法,又該注意哪些原則?安樂死有它存在的道理,要看當事人的痛苦是否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病人的意願。但換一個角度想,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克服死前的煎熬,很好,這是他修得的功課。死前的痛苦是必要的,可以讓一個人進行自我反省,那個經驗很寶貴,不管是喜樂、悔恨、痛苦,都有宇宙自然神的旨意,在最痛苦的時候才能悟出最深的道理。人生愈走到盡頭愈重要,就好像表演單槓的體操選手,在下槓的那一刻,動作也要列入評分。安樂死真有那麼可怕嗎?很多學者及宗教家對安樂死(Euthanasia)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唯有上帝可以創造人,決定人的生死,而人不具這種神聖的權力,人不可以越過神的權柄。其他關於基因複製人、複製器官、墮胎、代理孕母等議題,也是意見相當分歧。以生命倫理學來看,我們能不能刻意中止病人最後痛苦的餘生?安樂死是人逆天或不人道,但符合人性?是竄改上帝的旨意嗎?對於死刑,不同社會做法也不同。我們的社會依法可以判犯人死刑,然而有些西方國家主張廢除死刑,因為人不可殺害上帝創造的生命,尤其是人類,因為人與動物不同。其實我覺得,純粹講「依法」是可以害死很多人、傷害許多弱勢團體的。因為他們不懂法律,更不會曲解法律來鑽漏洞。在一堆惡法下,病人病得這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他還不可以尋求安樂死。一些法律學家、宗教家雖同情受盡癌症疼痛煎熬、折磨的病人,但卻主張安樂死於法難容,形同殺人罪,或也會曲解為蓄意、計謀、有計畫、有組織的殺人。很多人一輩子在玩法律,卻不見得救過人;幫助過良善的人,反而害了很多弱勢、不諳法律的人。為何安樂死那麼可怕?每天有成千上萬的病人痛苦地死於癌症、愛滋病,難道沒有人道的方式可以適度地開放安樂死嗎?依生命倫理學的四大原則來看,或許我們應重視這問題,適度開放、妥善管理,就如同腦死與器官捐贈的立法一樣。四大原則包括:一、尊重病人自主權。二、不傷害原則。三、行善原則。四、正義原則。【延伸閱讀: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醫: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尊重病人的意願、支持他的需要】病人的自主權vs.不傷害原則當然,所有的醫療行為最好是全部符合生命倫理學的四大原則。然而從病人的角度來看安樂死,與從醫界或法界人士的角度來看,就不相同了。若我們能採尊重病人自主權的原則,就等於與病人站在同一邊,不會坐視即將死亡的病人受盡痛苦的折磨。若從不傷害原則來思考,肉體的傷害與心靈的傷害,孰重?病人痛不欲生,依賴呼吸器維生,甚至無法言語,這種悲慘的餘生,比坐死牢不知痛苦多少。我們口口聲聲關懷人,卻繼續讓病魔折磨更久,醫學以種種科技延長病人的殘破生命,實在是加強、加深、加長傷害病人。衛道之士或許不同意這種看法,我們也不能說他頑固,但是美國西部電影中所謂的「人道精神」,是當場射殺一匹跛了腿的馬,因為那匹馬已廢了,或是中彈了,五、六天後才會死。為了縮短牠的痛苦,所以將牠射殺。為愛惜馬,憐憫那匹馬,美國人射殺牠,這難道不是「不傷害原則」?衛道之士或許會說看在上帝的分上,一匹馬好歹也是真實的生命,我們有什麼權力射殺一匹為我們賣命的馬,我們不是應讓馬住院,為馬打嗎啡,讓馬慢慢死才對嗎?假若那些反對安樂死的人,他們得到癌症也是痛不欲生,極端受盡折磨,你們猜猜看,那位仁兄會不會要求,甚至懇求讓他安樂死?什麼是行善原則?社會上大家都知道有偽君子,鄉愿的人滿口仁義道德,私底下盤算的盡是對自己有利的;正人君子反而很少發言。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漂亮話、得體的話,誰不會?有表演天分的人可以說得讓人雞皮疙瘩掉滿地。行善原則:從腦死與器官捐贈看安樂死我認為,對病人而言,行善原則是以病人的最大權益來考量。要注意的是,確定病人已快死了,延長生命並不能為他們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早死早解脫,讓病人早日安樂死,安排妥當,病人無怨無悔,甚至感激不盡,才是為他們最大的權益著想。行善原則並非做給大眾知道,行善原則是專門為病人設想的。我們可以有條件地執行安樂死,並同時可以杜絕壞人利用這個法條來傷害人或謀財害命。我們的法律同意醫界判斷病人腦死,並捐贈器官,換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違背上帝的旨意,人類自行作主,提早結束腦死病人的生命?更何況腦死後捐贈器官也全然病人本身有全程參與,有很多是家屬代簽,因為腦死的病人自己不可能簽字同意DNR(拒絕心肺復甦術,見67頁註1)。然而,安樂死卻必須由病人自己親自簽字同意。世界上有弊端的法條太多了,我們何必畫地自限,因噎廢食呢?正義原則:從墮胎議題看安樂死若以第四點的正義原則來看安樂死,以上帝的角度來看正義,以及從人的眼界來看正義:正義必須是善良又公平的才叫做正義,正義不一定得到益處。明辨是非善惡,以公平的方式來解決人的事情才叫做正義。安樂死當然也是符合正義原則的,神學家立場或許有微言,或許可稱之為批評。然而,若重新審視「墮胎」這個老問題,先不談未婚生子、受強暴後懷孕等等,而是談在子宮中的胎兒四個月大時,被診斷有嚴重腦缺損、先天性心臟病,可能出生後幾個月就會夭折,或到十歲前有中度智障的可能,或重型海洋性貧血、蒙古症……我們能為這位孕婦中止懷孕嗎?目前臺灣是全世界產前基因篩檢做最好的,尤其是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若篩檢陽性,需中止懷孕。大家想想看,這名懷孕女子需要再懷孕五、六個月,或許會發生懷孕末期之妊娠毒血症,或許有產後大出血的危險;加上嬰兒出生後龐大的醫療費用、照顧的心血、受創的心靈……誰來關心?社會學家只會說:「大家多關心點。」心理師說:「你要堅強一點。」社工師說:「國家並未有經費援救你的小孩,自行負責醫藥費吧。」鄰居說:「真可憐啊!」你必須上網或到哪幾間醫學中心,或飛到國外去求救。嬰兒畢竟還是你親生的骨肉,我們能說嗎?我們可以把嬰兒送給宗教家養育嗎?如果他們堅稱生命是上帝的恩賜,畸形嬰兒也是恩賜。到底正義原則是上帝訂定的,或是人定的?或只是多數平凡人、正常人站在病人的立場,看整個事情長期的發展與正負面的影響?法律逼人自尋絕路?我們看到很多病人,久病厭世而自殺,甚至有些醫師本身罹患無法治療又極端疼痛的癌症時也選擇自殺,甚至是跳樓自殺。從社會報導的角度來看,或許我們只是認為又多了一位不幸的人,可憐他們的遭遇。然而在這悲慘事件的後面,有誰替這些病人思考:是誰逼他跳樓自殺的?難道不是我們的法律不允許安樂死,而逼他走上絕路嗎?我們知道基督教不允許教徒自殺,因為神父及牧師認為自殺者無法進入天堂。那麼一些受不了病魔的摧殘而自殺的,假若他們進不了天堂,我們是不是間接地背負了擋人入天堂的罪名,他們或許是非常傑出的人才、忠實良善的基督教友,甚至是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我們聲稱尊重病人的自主權,但我們未曾給予病人對生命如何落幕的尊重。大多數的人懷著鄉愿的想法,不想惹是生非、遭受太多爭議與批評,於是這麼想:世界上法學人士那麼多,他們是上帝的代言人,我們只是平常人,哪有我們說話的餘地?一批人死了還有一批,每天都有這麼多癌症的病人含痛而死,天天都有,日子還不是一樣過去,為何需要立新法來允許安樂死?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意的,又何必去背負離經叛道的罪名,與法界人士、神職人員作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好了!……衛道人士的鄉愿行為世界上沒有公義的事太多了,麻木不仁者比比皆是,多數的看法才是正義。西方世界的實用主義與功利思想者認為沒有真正不變的真理,只要問能否變成有用的東西(物質),能否創造多數人的利益與幸福。多數人就是對的,不管對與錯,少數就要服從多數。誰叫這些少數人並未對安樂死請命,也無法說服多數人看清楚安樂死的本質,是對少數中受折磨而痛苦不堪的人的一個恩賜,允許他們無痛、平和地離開人世間。這些少數中的少數,他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有些病人還曾是社會菁英分子。他們的哀號早就被世人的口水淹沒了。自殺也算一種無言的抗議,至於上不上得了天堂,或許他們已經不在乎了。歷史會證實這一切的,倘若將來有一天某個大國將安樂死通過立法後,勢必有許多國家的輿論起而仿效。那麼回顧這一段歷史,這些衛道之士所做的鄉愿行為將被公斷,我們應勇敢地面對道德良心的挑戰。在此之前,相信很多人保持沉默,不敢面對強大衛道之士的壓力,但他們心知肚明,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義,只不過在等待時機,期待另一次改革與道德的重整。反過來思考,假若安樂死合法化,有條件地、有限度地開放,到底會發生什麼弊端,讓有心通過立法的人躊躇不前呢?因為很多法條都有漏洞,又有些人特別會鑽漏洞,可能假借安樂死來謀財害命,獲取龐大的遺產或公司經營權。但我們面對腦死而同意捐贈器官時,也是一樣嗎?我們卻不稱之為善意殺人。雖然腦死的病人可能可以再活上一星期,然而死屍的器官不如活著的器官保持完整的功能,畢竟腦死的病人不久將死亡,他捐贈器官、遺愛人間的美意,我們當然願意成全,他也希望器官移植能成功。那麼,有沒有人懷疑家屬及醫師謀殺病人,圖利等待器官的病人?並沒有。從來沒有人懷疑過,也從未發生過,捐器官的腦死者即將死亡是很確定的,只是死亡的日子被改成由人為來決定。有人懷疑過我們的大逆不道、不尊重上帝的決定權嗎?沒有。上帝把治理人間的事情交給人來處理,我們祈禱主的聖名來求;我們憑藉良心、道德與勇氣來處理人世間疑難之決定。我們的分辨、查驗種種決定,也是以神的大能及感應來求的。試擬安樂死立法的條件既然上帝讓人類自行決定自己的命運,那麼我們就不應該把安樂死的立法看成是剝奪病人的生存權;不應把這種立法的精神看成超越了神的能力。反而我們應以天使的角色,想辦法來幫助這些受苦受難、瀕死的重症病人。為了防微杜漸,安樂死的立法應採取很嚴格的門檻。.第一:應確定病人活不過二至三個月對於病人的存活期,雖偶有例外個案,但實務上仍有一般通則可依大數據遵循。許多化學治療的登錄條件是病人必須有存活三個月以上的餘生,因此訂立在三個月以內,表示病人已不適合接受最新的人體試驗。.第二:必須是病人遭受極大的痛苦,以此當作評估的指標由麻醉科專家、安寧療護專家,以及其主治醫師來評估病人所使用的疼痛控制、麻醉藥的用量,是否已達到病人無法忍受的程度,並訂定一個同儕有共識的判斷標準。這些都是可以努力達成的目標。所以病人殘餘生命有限,病情不斷惡化,癌細胞不停地轉移,而疼痛程度愈來愈厲害,這些都可以納入指標。.第三:由三至五人組成專家小組,來自兩家以上不同的國內知名醫學中心由專家來評估該病人是否無法藉由當代的最佳科技改善病情,並依國情加以調整判定。若病人尚可能接受新的科技,可以改善病情,延長三個月以上的生命,那麼我們理應排除在安樂死的條件以外,而且可以相隔一至二週再做另一次訪視及評估。若病情持續惡化,病人仍有相當嚴重的疼痛,而且病人及全數的家屬都同意安樂死,那麼專家小組可以做成符合安樂死之共同決議,再以具法律效力之安樂死同意書,由檢察官或律師同意背書、簽發後生效。其中應載明詳細理由及執行安樂死的方法與時間,然而病人或法定代理人有權利在執行安樂死之前提出覆議,中止安樂死之執行。綜上所述,癌末病人安樂死的條件是: 1.預估病人存活的時間不超過三個月。 2.病情持續惡化,心、肺、腦功能缺損,且身體活動能力降至ECOG量表≧三級,或卡氏量表三十分以下。 3.疼痛相當嚴重,難以有效控制而病人飽受身心折磨。 4.專家評估已屬末期重症或癌症,且無相對有效的治療方法。 5.病人、法定代理人及全數家屬同意。 6.簽署同意書並請律師背書。 7.在檢察官或相關單位監督下執行。 8.病人可以隨時反悔,並收回同意書。反彈聲大,需要的聲浪也很大對於安樂死,反彈的聲音很多,包括宗教界及法學界,而醫學界持贊成的意見比較多。當然,我們必須防止弊端的發生,我想將來有一天這些問題會被釐清,同時需要安樂死的聲浪必然會愈來愈大。因為癌症病人愈來愈多,在其他疾病得到控制之下,多數人最後的死因皆與癌症有關,到那時候,人們才會覺醒,意識到需要為安樂死立法。其實每個重症的病人也不應避談死亡。應在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協商之下,對健康、生命、人生哲學做一個團體治療(Group Therapy),並給予協商、教育的課程,這才是先進國家應有的制度。放眼國內的醫療照顧、安寧療護、癌症中心、護理之家、安養中心,都缺乏相關人力、物力的投入。人生觀點不同、宗教信仰迥異,加上儒家避談生死,而道教神鬼之說深植民間,要如何整合、如何發展也未見有關權責機關或政府積極的支持。或許有人會說:「中國人五千多年的歷史也沒有學者談安樂死,為何我們需要這種制度呢?一切順其自然就好了。」那麼幾千年來,烈女之貞節牌坊仍立在城牆邊,又哪需要近代倡議男女平權、女男平等呢?幾千年來受苦的人那麼多,是靠近代少數人出來關心、提出對策,才改變了女子幾千年來不幸的宿命。我在此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有一天社會賢達及大有為的政府,在物質生活隨著工業化提升後,能夠有效落實心靈改革、安寧療護的重大改革。或許如此才能真正杜絕醫療資源浪費、醫療糾紛之對立,讓病人可以無怨無悔、無痛無憾地走完人生全程。君不見多少癌症末期的病人輾轉治療,終年住在醫院,衛生福利部健保署付出了巨大的社會資源卻可能換不到民眾的體諒,這才是無形的浪費。至於非癌症的慢性失能性疾病患者,如心、肝、腦、肺部疾病,若因需要全天候依賴他人照護,身心靈受到極大煎熬,且持續惡化,但又未符合「生命不超過三個月」的條件,那麼在有專業意見可供諮詢下,或可選擇以斷食及自我減少維生支持,來達成安寧及善終之路。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
2022-08-11 焦點.元氣新聞
「哈根達斯」含環氧乙烷,吃下肚會怎樣?5品項、退費方法一次看
國際知名冰淇淋品牌「哈根達斯(Häagen-Dazs)」傳出在多國檢出台灣禁用農藥「環氧乙烷」超標,法國、比利時、香港、新加坡、愛爾蘭都已發布回收警訊。台灣也進口5項不合格批號產品,共約45萬杯冰淇淋,代理商宣布即刻下架並開放消費者退貨,到底是那些產品?「元氣網」為大家整理下架產品品項及退貨方法。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技正林冠宇於八月十日說明,食藥署統整國際對「哈根達斯」回收警訊的狀況,除了法國等蘭個地區發布相關警訊,其中新加坡有一項產品批號、香港五項產品批號與台灣的進口紀錄重疊,「食藥署已通知台灣業者停止販售。」哈根達斯八月十日也發表聲明,第一時間已啟動預防性暫停出貨相關產品,同時進行自主送驗,檢驗結果符合台灣法規標準合法進口。但即日起,進行合法合規產品之限定批次下架作業,針對有疑慮的消費者,同時提供退款服務。●哈根達斯可退貨產品:產品有效日期:2023年5月17日至2023年6月15日品項包括:淇淋巧酥冰淇淋迷你杯100毫升、品脫473毫升、雪糕80毫升、桶冰比利時巧克力冰淇淋迷你杯100毫升、品脫473毫升巧克力X草莓巧脆冰淇淋品脫420毫升香草X覆盆子巧脆系列冰淇淋迷你杯95毫升黑糖奶茶X香草巧脆冰淇淋品脫420毫升●退款方式:即日起至2022年9月30日止,若對上述產品有疑慮消費者,有以下退款方式:1.消費者於哈根達斯門市購買:請攜帶購買證明(含紙本發票/電子發票/雲端載具),就近至哈根達斯門市辦理換貨2.消費者於其他通路購買(包含電商平台):請攜帶購買證明,進電客服專線 0800-056-118 ,由專人提供協助處理。至底什麼是環氧乙烷?去年底輸台的GODIVA冰淇淋也因為使用的刺槐豆膠驗出環氧乙烷,宣布自主回收。環氧乙烷是什麼?對人體有什麼影響?元氣網整理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資料,為大家說明:●環氧乙烷是什麼?環氧乙烷是一種人造的易燃氣體,濃度非常高時會散發些許甜味。環氧乙烷易溶於水。燃燒煙草時也會產生少量的環氧乙烷。在自然界中可以發現非常少量的環氧乙烷。環氧乙烷主要用於製造乙二醇(一種用於製造抗凍劑和聚酯的化學物質),也用於醫院和滅菌設備,對醫療設備和用品進行消毒;也用於食品滅菌,以及在某些儲存的農產品(例如香料和草藥)控制蟲害。人體在分解乙烯鄉(ethylene)時會自然形成環氧乙烷,它是透過腸道中天然存在的細菌形成的。●環氧乙烷對人體的影響?工人短時間內暴露到空氣中高濃度(通常是一般人的數萬倍) 環氧乙烷,會對肺部產生刺激。工人在短時間和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的環氧乙烷會有頭痛、記憶力減退、麻木、惡心和嘔吐等症狀。根據有限的研究發現,懷孕婦女在工作場所暴露高濃度環氧乙烷,造成部分婦女流產。另一項研究沒有發現這種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了解懷孕期間暴露的風險。有些動物長時間(數月至數年)吸入環境中非常高濃度(比一般室外空氣高一萬倍)的環氧乙烷,鼻子、口腔、肺部產生刺激;並有神經系統和發育的影響,以及雄性生殖問題。有些動物吸入環氧乙烷數個月也產生腎臟疾病和貧血,有些影響也曾在人類身上發現,甚至可能提高血癌和乳癌的罹患風險。美國衛生與人群服務部(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已確定環氧乙烷是一種已知人類致癌物質。美國環境保護署(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認為吸入環氧乙烷會對人類致癌。
-
2022-08-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失眠、焦慮皆為長新冠症狀?中醫:氣虛、陰虛、痰瘀體質,對症治療新冠後遺症效果佳!
中醫治病會加入體質的概念,不同的體質容易得到不一樣的疾病並產生不同的表現,區分體質治療「長新冠」效果最佳。45的陳小姐確診新冠肺炎時,出現發燒、喉嚨劇痛,痛如刀割的症狀,經治療解隔後,雖已為陰性,但仍反覆咳嗽不止、咽中有痰無法咳出,及常常會突然感覺鼻腔深處有搔癢感,影響生活品質也引起旁人異樣的眼光,令她十分憂鬱及焦慮,且睡不安穩常驚醒,影響隔天精神體力,透過中醫治療、調理,已完全康復,且睡眠充足、元氣飽滿。賴博政醫師表示,新冠確診康復後,有中長期的症狀皆統稱「新冠後遺症」或「長新冠」,這些病人多以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腹瀉、肌肉痠痛為主要表現。3種體質病人易出現「長新冠」3種體質的病人最容易出現「長新冠」分別為氣虛、陰虛、痰瘀,區分體質對症治療的效果最佳。1.氣虛體質:容易出現氣短、呼吸時需大力呼吸,隱隱胸悶,倦怠疲勞,稍微活動後就容易喘促。此類心肺功能通常比較弱,一旦受感染後自我恢復力都較慢,病程也比較久,且因容易耗氣,造成肺部功能得消耗,因此會用如北沙參、西洋參、山藥、晉耆、桑葉等補氣、加強肺部功能的藥物,幫助受損組織的修復。2.陰虛體質:容易化熱、局部化火發炎,也就是指染疫後期在病毒尚未完全被消滅時,在身體局部較容易產生輕微發炎反應,容易心情煩躁、夜間怕熱,、頭暈耳鳴、口乾舌燥、咽中隱隱作痛、失眠健忘、記憶力減退、腰膝痠軟,用甘寒滋陰的藥物,如玉竹、生地黃、天門冬、女媜子、百合等滋陰潤燥的藥物,清除體內多餘的發炎物質。3.痰瘀體質:常見胸悶咳嗽,痰聲重濁,疼痛長時間不癒,刺痛固定,常感麻木、容易造成循環不順,這類患者容易產生血栓,造成繼發性的疾病,因此多會使用如丹參、赤芍、栝蔞實、絲瓜絡等除痰化瘀的藥物,幫助體內代謝廢物移除,強化循環,幫助身體恢復。長新冠5大症狀類別中醫區分長新冠5大症狀類別為上呼吸道症狀、精神情志症狀、皮膚症狀、肌肉關節症狀及其他。若「長新冠」反覆發作未痊癒,應盡快就醫治療詢問專業的意見,切勿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處方或偏方補品,以免延誤病情。1.上吸道症狀:久咳不癒、鼻塞流鼻水、呼吸困難、胸悶緊痛、心悸易喘等。2.精神情志症狀:睡眠障礙、情緒緊張、憂鬱焦慮、專注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腦霧)、體力變差、疲勞容易倦怠。3.皮膚症狀:紅疹、斑塊、皮膚搔癢、掉髮。4.肌肉關節症狀:肌肉痠痛、關節疼痛、腰酸背痛。5.其他:糖尿病、甲狀腺炎、代謝異常、腎臟損傷。
-
2022-08-02 醫療.腦部.神經
失眠、腸胃道不適檢查卻正常 醫:恐自律神經失調
60歲陳姓婦人長期飽受失眠困擾求醫,尤其隔天若有要事更易常擔心睡不好而失眠,醫師,醫師診斷為焦慮症,除開立藥物,也指導許多放鬆訓練技巧,症狀已明顯改善。衛福部台南新營醫院精神科主任許博彥說,問診時,陳婦稱,自己身體狀況良好,經濟無虞,家庭關係融洽,唯一困擾就是睡不好,尤其隔天有重要事情時,當晚易擔心失眠反常徹夜難眠,許博彥診斷為焦慮症。許博彥表示,焦慮症現代人常見,最常見症狀為失眠,常會使用安眠藥物。也有許多患者會以身體不適;如腸胃道不適、胸悶、胸痛、喘不過氣、手腳麻木等症狀,患者可能會去看各科醫師卻一切正常,最後才轉介至精神科。他進一步說明,焦慮症又稱「自律神經失調」,其實就是因心理因素,造成調控身體多項器官自律神經出狀況產生多項身體不適症狀。可透過藥物及非藥物等方式治療,許多患者會排斥吃藥,認為靠自己放鬆即可,殊不知愈想要放鬆,愈讓自己陷入緊張、焦慮惡性循環當中。許博彥說,透過藥物協助,改善腦部部分神經傳導物質,可增加抗壓性,他也建議患者可搭配腹式呼吸及放鬆訓練等非藥物治療方式,來幫助改善焦慮症狀。
-
2022-07-22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缺6營養素容易肌少、掉髮、骨折!醫師教必知吃法預防
越來越多人基於宗教、環保或健康因素開始吃素,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已有一成以上的人口是素食者。素食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根據研究顯示,吃素可降低乳癌、大腸癌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整體來說大概可降低24%的全死亡率。不過素食者因為長時間未攝取動物性養分,容易出現六大營養素缺乏,包含蛋白質、鐵、鋅、鈣、維他命B12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營養素缺乏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 蛋白質:根據統計,素食者的蛋白質攝取量比葷食者低,嚴重的蛋白質缺乏可能出現肌少症、落髮、脾氣暴躁、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等狀況。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蛋白質,而全素者則必須透過豆類、全榖類、核果類補充蛋白質,其中黃豆製品(豆漿、豆腐)因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是相當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一般來說,健康的素食者不需要特地補充蛋白質營養品。 鐵:食物中的鐵可分為血基質鐵和非血基質鐵,血基質鐵較易吸收但只存在於肉類,而非血基質鐵普遍存在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但不易吸收,且植物中的植酸和多酚更會干擾鐵質吸收,導致素食者普遍缺鐵。缺鐵可能引發貧血、疲勞、抽筋、不寧腿等症狀。素食者平常可多攝取豆類、全穀類、核果類,另外建議搭配維他命C一起攝取促進鐵質吸收,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包含甜椒、花椰菜、番茄、芭樂、奇異果等等。 鋅:鋅跟鐵有許多雷同之處,兩者一樣普遍存在於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且吸收也會受到植酸干擾,因此缺鋅也常見於素食者。孩童缺鋅可能生長遲緩、性晚熟,成人缺鋅可能落髮、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味覺改變。我們可以透過某些烹飪技巧促進鋅的吸收,例如:豆類泡水、催芽或發酵,而納豆、催芽豆漿、豆腐就是很好的選擇。 鈣:和鐵、鋅的道理類似,鈣的吸收會受到植物中的植酸和草酸干擾,因此素食者也很容易缺鈣。缺鈣可能會疲勞、抽筋、失眠,更重要的是會導致骨質疏鬆,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稍微跌倒、撞擊或打噴嚏就會骨折。素食者可以多攝取甘藍、白菜、豆漿、豆腐、奇亞籽這類富含鈣質且吸收率高的食物,而蛋奶素食者可另外多攝取乳製品來補充鈣質。搭配維他命D一起攝取也是促進鈣吸收的好方法,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包括木耳、香菇、蛋、乳製品等等。 維他命B12:維他命B12是一種動物來源的養分,因此素食者缺乏維他命B12的狀況非常普遍。根據統計,高達7%的蛋奶素食者以及50%的全素者有維他命B12缺乏的狀況,因此我們會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接受一次維他命B12抽血檢驗。缺乏維他命B12會導致貧血、神經病變,患者可能出現倦怠、手腳麻木、失智等等徵候。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維他命B12,而全素者則只能透過營養品補充。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大致分為Omega-3和Omega-6,兩者建議攝取比例是1:1至1:4。然而植物性油脂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且Omega-3和Omega-6的比例大約是1:14,失衡的比例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我們可以在飲食中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用亞麻仁油取代部份的植物油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有些素食者會補充微藻油營養品,這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結來說,素食者可以多攝取全穀類、豆類、核果類來補充蛋白質、鐵、鋅、鈣,尤其黃豆製品(豆漿、豆腐)更是首選。另外,飲食中適度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補充微藻油營養品,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維他命B12因為無法從素食中攝取,因此只能透過蛋、乳製品或是營養品補充,也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抽血追蹤一次體內維他命B12含量。素食雖然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但也有其限制,適度調整飲食內容且搭配營養品補充,才是讓健康更上一層樓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沒吃肉卻愈胖?吃素不一定會瘦?營養師揭吃素五大地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 接種AZ後腦出血死亡獲350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第182次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獲得救濟,其中台南市林姓個案接種AZ疫苗後嚴重腦出血死亡,查無潛在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或腦出血,無法確定與接種AZ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350萬元,為此次通過金額最高之個案。另外6例接種AZ後核予救濟之個案,金額由高至低依序為80萬(肝門靜脈血栓、腦出血)、60萬(格林巴利症候群)、50萬(腦靜脈竇血栓、右內頸動脈血栓)、5萬(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5000元兩案(過敏性蕁麻疹、蕁麻疹),接種高端、BNT、莫德納各1例,依序分別核予救濟10萬元(格林巴利症)、1萬元(急性過敏反應)、5萬元(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至於不予救濟者,AZ有36案、莫德納10案、高端4案、BNT2案,另有2案資料仍需補件;另有1案為接種卡介苗,核予救濟9000元。以下為核予救濟相關案件全文:AZ共7案:1. 台南市林○○(編號:265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頭痛、嘔吐情形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隔日出院後晚間因意識昏迷送醫,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顳葉大面積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因嚴重腦出血死亡。查個案無慢性病病史,本次雖有血小板低下情形,但無任何血栓表現,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個案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及腦出血。故依據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推測個案本次發生之腦出血與嚴重血小板低下有關,又目前醫學實證無法確定免疫性血小板低下與接種COVID-19 疫苗 (AZ)之關聯性。綜上所述,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50萬元。2. 彰化縣張○○(編號:354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起陸續因腹脹、腹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肝門靜脈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腦出血。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80萬元。3. 彰化縣柯○○(編號:37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雙側手腿麻木及肌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急性呼吸衰竭,惟其神經傳導檢查結果非屬格林巴利症候群之典型表現,個案後續接受免疫球蛋白及血漿置換術治療, 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疫苗(AZ) 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0萬元。4. 台北市洪○○(編號:46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8日起陸續因頭痛、噁心及嘔吐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腦靜脈竇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右內頸動脈血栓,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 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症狀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萬元。5. 新北市郭○○(編號:305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25日因左眼視力模糊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疑視網膜剝離。4 日後再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結果 診斷為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個案之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屬罕見區域血栓,目前接種疫苗後發生此症狀僅有個案報告記載,惟個案屬年輕族群,且無可能引發此症狀之潛在疾病史及危險因子。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6. 新北市劉○○(編號:337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8日因全身紅斑及斷續發生搔癢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查個案之就醫病歷並未載明蕁麻疹症狀之開始發作時間,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依其病程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7. 台中市黃○○(編號:349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隔日因全身紅疹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蕁麻疹。查個案接種疫苗前即曾因皮膚癢疹情形就醫數次,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其皮膚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高端、BNT、莫德納各1案:1. 台南市郭○○(編號:452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檢驗結果符合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高端)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0萬元。2. 新北市周○○(編號:3848)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當日因嘴巴紅腫、全身痠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臨床檢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均不符合心肌炎之臨床表現。查個案本身有氣喘過敏史,惟接種後出現之症狀及發生時間符合急性過敏反應,與接種COVID-19疫苗(BNT)相關,且經住院6日,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3. 台南市蘇○○(編號:274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第1劑及第2劑COVID-19疫苗皆發生發燒情形,惟其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與一般常見不良反應不同,故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及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
-
2022-07-14 醫療.骨科.復健
婦人罹腕隧道症候群症 長時間反覆手腕動作易得
1名40歲家庭主婦,最近右手掌指常有嚴重麻刺感,尤其煮菜手握鍋鏟時,症狀更加明顯,晚上睡覺甚至為此驚醒,就醫治療,被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所幸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治療,才大幅緩解手麻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說,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行經手腕時,被周圍腫脹增厚的肌腱軟組織等擠壓,造成神經支配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有麻刺針扎感,嚴重時甚至會延伸至掌面、手背、手腕處。由於手腕的慣性屈曲,晚上會更加痠痛麻木,但手指活動一陣子後就會稍微緩解,不過若沒有妥善治療,疼痛感會牽連到手臂,手指靈活度也連帶會受到影響,甚至大姆指內側的肌肉,會萎縮而變得扁平。他說,腕隧道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多為家庭主婦、上班族、作業員,因為長時間反覆手腕動作、使用滑鼠,以及長期操作會產生震動的建築機具,使得手部正中神經受損,其他如糖尿病患者,或是女性懷孕時,因為水腫使正中神經受擠壓也容易發生。徐瑋璟說,患者若症狀輕微,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搭配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加上適當的伸展運動等方法緩解。若麻刺扎針感已經影響日常工作和睡眠,建議考慮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以這名患者為例,透過注射葡萄糖溶液將神經周圍沾黏擠壓處打開後,僅經過3次療程,便大幅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晚上也能一夜好眠。他說,腕隧道症候群常和脊椎相關疾病患者,或是周邊神經病變混淆,患者若出現相關症狀,必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後,再進一步找出合適的治療計畫。
-
2022-07-12 癌症.乳癌
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 積極就醫莫遲疑 微創手術可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今天發表「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案例處置成果;主治醫師陳漢坤說,依據各國大型研究個別癌症淋巴水腫發生率及國民健康署公布每年新增各大癌症新增病人數,台灣每年約新增3至5千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病人,因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應積極就醫。案例59歲女病患日前右手腫脹合併疼痛加劇求診,陳漢坤檢查發現右乳癌合併腋下淋巴轉移、引發右手臂淋巴水腫。第一階段乳癌治療後四月接受淋巴靜脈吻合術,以紅外線定位、超音波微創手術,恢復良好淋巴水腫情況已大幅改善,現接受後續治療。陳漢坤指出,肢體淋巴水腫時間因各個癌症嚴重程度與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而不同,通常數月到數年才有症狀,平均發作時間約2到5年。最初症狀不明顯,可能只疼痛、麻木或腫脹感。持續一段時間到淋巴水腫,早期病人就會感覺到患側肢體較腫脹,不過稍微活動或抬高患肢就能恢復;隨著病情進展到淋巴水腫中期,患側肢體更腫,且不容易消腫。這時如果不開始治療,水腫就會惡化,進展到水腫中後期,病人患側會比另一邊明顯粗一圈,另因關節處變腫和皮膚角質化緣故,病人患肢會變得很不靈活,覺得很沈重,穿衣服因為兩邊的肢體粗細不同很不方便。而淋巴水腫處也容易感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如果病人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最後進展到淋巴水腫晚期,患肢會嚴重變形,就俗稱的「大象腿」。陳漢坤表示,已有淋巴水腫的病人,可根據自身情形選擇物理治療或手術;不過無論任何淋巴水腫手術,術後仍需好好配合物理治療做後續保養,才能保有最佳的生活品質。
-
2022-07-06 醫療.一般外科
45歲女搬家撞傷手臂瘀青 過2年竟變腫瘤
撞傷瘀青小心變腫瘤。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可能挫傷,且外觀不一定有明顯傷口,可能是紅腫、瘀青、腫脹,但嚴重的挫傷可能造成生活不便,甚至演變腫瘤,建議挫傷急性期時應立即休息,且要預防傷口感染,若有異常腫塊應盡速就醫。像是45歲林小姐,2年前搬家時右前臂挫傷,當時手臂腫脹、瘀青,但她不以為意,腫脹消退後發現皮下殘留一小顆粒,觸碰時會有觸電式疼痛感,而顆粒愈長愈大,觸碰時刺痛感也增強,近期就醫治療,經過手術切除顆粒,化驗才發現竟是神經瘤。黃季怡表示,挫傷是指軟組織受鈍力撞擊,造成皮下組織傷害,外觀不一定有明顯傷口,而是呈現紅腫、瘀青、腫脹等。可發生於人體任何部位,其中多見於頭部、胸部、四肢、腰背部。黃季怡表示,挫傷後皮下組織增生成皮下腫瘤的機率,會受到撞擊力道及程度影響,力道強、傷口大,之後轉變為腫瘤的可能性較大;但處理得當則可能降低轉變腫瘤的機率。腫瘤依增生組織的不同,可能是脂肪瘤、纖維瘤、血管瘤、骨瘤等,倘組織壓迫神經則成為神經瘤。黃季怡說,外觀無明顯傷口的挫傷在急性期應立即休息,冰敷抬高患部可降低組織傷害,2天之後改為局部熱敷、按摩及伸展活動,並配合充足的營養,可加速患部組織修復。恢復的過程中如發現有新的腫塊,或是患部完全無法活動、周邊麻木、下側蒼白冰冷等狀況,應立即就醫。黃季怡指出,有傷口的挫傷要先預防感染,根據傷口的深淺、大小等採取不同的處理,如縫合、貼人工皮等,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發炎反應,也降低疤痕、蟹足腫生成的機會。黃季怡說,當發生挫傷時,早期的適當處置,可減少腫塊或疤痕生成的機會。若挫傷恢復的過程中,發現患部外觀異常變化、活動受影響、感覺麻木等,應立即就醫。此外,當身上出現腫塊且邊界不明顯、位置轉移或家族有惡性疾病遺傳病史,應盡速就醫檢查。
-
2022-06-27 醫療.腦部.神經
婦人突然不會穿褲、裝藥盒 查出是患急性梗塞型腦中風
1名54歲婦人有一天突然不知道如何穿褲子、想要把藥放進藥盒也不太會放,就醫檢查發現是急性梗塞型腦中風,醫師立即安排住院治療,經藥物治療和復健,再搭配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兩周後終於恢復正常。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說,以臨床觀點來看,患者的行為表現為失用症,也就是突然間不會做日常生活的事,是腦中風的症狀之一。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梗塞的位置在右邊大腦頂葉跟顳葉附近,腦內的多處血管都有狹窄的現象,屬於梗塞型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她說,患者雖然有慢性病但控制的還不錯,但相對年輕卻有多處血管狹窄算是不太尋常,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簡稱LDL)是偏向小顆粒的LDL(sdLDL,俗稱超壞膽固醇),比起大顆粒的LDL,產生血管硬化及狹窄的風險更高,再合併慢性病,有可能就是造成腦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陳惠萱說,查出危險因子後,建議以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靜脈雷射是一種低能量雷射,可以提升紅血球變形能力、減少血液黏稠及自由基傷害,也能活化粒線體功能,讓身體的自癒能力增加,可幫助腦梗塞患者的神經修復。且研究顯示對於改善三高、減緩疼痛、傷口修復、失眠疲倦等也有幫助。而靜脈營養可以加強抗氧化的能力,來改善身體發炎的狀態。她提醒,若有「突發性」的半邊身體無力或麻木、臉歪口斜流口水、吞嚥困難、走路會偏移、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等症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腦血管的問題,應盡速就醫。
-
2022-06-11 醫療.中醫
手痛真惱人!解析各類手肘痛 中醫師建議按穴道可緩解
相信您對於母親經常抱小孩造成的網球肘,或是過度用力造成的橈隧道症候群相當熟悉;也許你正飽受這些疼痛困擾已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任張尚智指出,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雖然網球肘是較常見的症狀診斷,且有一定的疼痛部位,但卻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所引起,如果沒有確切找出問題點做治療,當然不容易痊癒。肘關節主要由手臂的肱骨及前臂的尺骨和橈骨連接而成,讓我們的手肘可作出伸直、彎曲、旋前、外翻等不同動作,其中也包含許多韌帶,讓肘關節更加穩定,可防止手肘過度活動造成傷害。一般常見手肘痛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最多人有的症狀手指和手腕動作時往往會使用到前臂的橈側伸腕肌群(entexsor carpi radialis muscle),如果長時間不當或過度使用,使的手腕、手指反覆伸展施力,容易造成伸腕肌群與肘關節外側的肱骨外上髁連結處的肌腱發炎疼痛。日常生活中如家庭主婦、抱小孩、敲打電腦鍵盤、抓握滑鼠、急提重物、過度的健身與重量訓練都容易誘發此種疼痛。初期多為抓握時會有手肘外側的輕微疼痛,局部壓痛點,接下來疼痛會向下延伸,在做一些動作如肘關節的伸直、彎曲、擰毛巾、提包包或拿杯子等都會感覺不適。高爾夫球肘(肱骨內上髁炎) 不是高爾夫球員才有與網球肘所造成的疼痛相似,只是網球肘疼痛位置出現於手肘外側,高爾夫球肘則疼痛在手肘內側位置。當過度重複性的手腕屈曲或因扭傷拉扯,容易造成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 muscle)和橈側屈腕肌(Flexor Carpi Radialis muscle)肌腱與肱骨內上髁連結處發炎。常見的症狀有手肘內側痠痛無力、握力減少以致無法完成活動手腕、做出抓握力等動作。橈隧道症候群(Radial Tunnel Syndrome)重複過度施力造成其所造成的疼痛位置常出現在手肘關節外側下方約4指幅,而並非在網球肘的肱骨外上髁上,但因此兩者的症狀類似,甚至時常同時發生,容易造成在診斷及治療上常常受到忽略。如過長期手臂重複過度施力、推拉物品、彎曲手腕、翻轉手掌、用力抓握或前臂外側受到撞擊時,都容易使得旋後肌和橈骨之間通道變得狹小而壓迫背側骨間神經,使得手腕翻轉及屈伸時疼痛,甚至蔓延至手指並伴隨著無力的現象。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久了成為爪狀手又名尺神經壓迫症(ulnar nerve compression),由於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肱骨內上踝後面的溝道後,穿過前臂內側的尺側屈腕肌,所以直接的撞擊,經常性的彎曲手肘或是骨折後所形成的骨刺壓迫尺神經,都會造成此種症狀。早期多為小指與無名指麻木刺痛,及肘關節內側酸痛,嚴重時麻痺感會向上放射至肩頸部,如果拖延很久,容易造成握力降低,小指及無名指的肌力喪失,肌肉萎縮形成爪狀手。頸部神經壓迫 多因頸椎間盤突出造成多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是退化性頸椎骨刺壓迫。頸椎間盤突出多是因為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退化性頸椎骨刺則是因為椎間及關節骨質增生產生。當頸椎神經受到壓迫時容易造成患側肩頸疼痛僵硬,遷延至上背膏肓處或手臂,也常伴隨患側手臂麻木刺痛,甚至出現肌肉無力萎縮。肘關節發炎 中老年人常見多出現在中老年人或長期手肘勞動的族群。因手肘關節經過長期活動,容易使關節間軟骨磨損,骨骼相互碰撞,導致手肘關節發炎。另外其他的亦有可能是因風濕性關節炎或是外傷脫臼、骨折引起的關節結構改變而誘發肘部疼痛。張尚智說,雖然手肘疼痛是一個很普遍常見的疾患,但可能是由肌腱、韌帶、軟骨、與神經等不同原因造成,引起的疼痛範圍十分相似,但診斷治療方向卻不大相同。在中醫方面則多屬「痺症」、「傷筋」及「肘勞」等範疇,係由肘部外傷或勞損傷及筋脈致使瘀血內停;或勞累汗出,營衛不固,並外感風寒濕邪,致使局部氣血凝滯,絡脈瘀阻而引發。除了針灸 還可按穴道緩解疼痛中醫臨床上可使用針灸治療,以疏通局部經絡氣血,舒筋通絡止痛。按經筋之為病,可以「以痛為腧」的原則,著重于局部取穴,可選用阿是穴,鬆解局部筋膜肌肉組織。肘關節外側局部常用穴位如肘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內側穴位如少海、曲澤等。另外可依照經絡循行取穴,緩解相關張力,如肩井、天宗、肩貞、臑俞等。中醫傷科手法則以調整身體整體筋膜,還原骨骼關節結構,讓局部病灶改善,以舒緩疼痛不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5-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外送忙碌 醫師提醒外送員注意職業傷害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隨著居家隔離人數上升,許多人選擇外送解決三餐。外送員成為防疫幫手,穿梭大街小巷送餐,不過外送員長時間騎車、及不正確騎乘姿勢之下,也出現職業傷害,醫師提醒外送員應適時運動,減少身體不適。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外送員主要工作時數長,且騎乘機車因雙手需緊握龍頭,坐姿彎腰前傾,腰椎椎間盤所承受最大壓力值,高達185%,加上過程顛簸,身體彈跳瞬間衝擊力,會讓脊椎承受額外傷害,可能會造成腰椎退化或是椎間盤突出,久坐也會造成臀部肌肉僵硬疼痛,也會感受胸悶、呼吸不順暢狀況。另外,手腕需緊握龍頭加油門及剎車,這些反覆的動作可能出現手部麻木及刺痛感,可能造成腕隧道症候群。外送員一天的工作時數長達8至12小時,物理治療師王瓊敏說,透過姿勢調整,可以改善,一腳掌平均踩在腳踏板,膝蓋成90度,腰部挺直胸部往前凸並且縮下巴,減少俯身前傾的姿勢。肩膀放鬆,手肘彎曲,緩衝衝擊力傷及頸椎。另外,伸展臀部肌肉:,乘坐在機車坐墊前1/3,單腳平貼得踩在機車踏板上,另一腳翹二郎腿姿勢,脊柱打直,身體前傾往前壓低,維持15秒,兩腳輪流,會感受臀部至大腿拉扯痠痛感;透過伸展運動可減緩臀部壓力減緩椎間盤壓力:站姿,雙手平貼在褲頭,雙手順勢往前推,上半身往後仰,維持15秒,一次10回,減緩椎間盤的壓力。胸椎自我鬆動術:坐姿脊柱打直,上半身旋轉兩手放向同側,旋轉至最緊繃,而後深深吸一口氣,吐氣後可再往後可旋轉再多一點角度,持續深呼吸吐氣,每次5下兩側輪流,鬆動胸骨及肋骨間的關節,紓緩胸悶及壓力。解除手腕壓力:手肘伸直往前抬起,手指打直手腕彎曲呈90度,另一手緊握伸展側手部掌面,往後伸展並感受到手腕有被牽拉的感覺,維持15秒,一次10回,能有效解除手腕內的壓力。
-
2022-05-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痛到冒冷汗恐是主動脈剝離!8種情況速就醫
背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毛病,但未必是閃到腰等肌肉筋膜問題,嚴重也有可能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或是臟器感染等。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背痛主要可能,並提供一般情況可應對方法,也提醒若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維護生命安全。 為什麼會背痛?醫指主要3大原因。 結構性背痛:王威傑醫師表示,背痛主要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臟器性三大類。結構性包括肌肉、筋膜、韌帶、脊椎等,各結構關係密不可分,一個結構出問題,其他也可能受到影響。肌肉、筋膜、韌帶常見如扭傷、拉傷、發炎等。脊椎相關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等,其中前二者則可能背部某處脊椎呈現明顯突出,後三者可能造成脊椎塌陷,出現「矮、駝、痛」的情況。脊椎相關問題也容易有椎體敲痛的情形,也就是敲擊患部會有明顯疼痛感。 發炎性背痛:發炎性則由各類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如僵直性脊椎炎容易晨間僵硬,疼痛在活動之後會減緩。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出現乾癬以外,也會影響到脊椎等關節。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除了腹瀉、血便以外,也會出現脊椎疼痛。骨結核則易有低燒、半夜發燒盜汗的情況。 臟器性背痛:臟器性常聽到、也常被聯想到的如腎盂腎炎,容易有發燒、噁心、嘔吐、泌尿道感染等,疼痛常見於腰部兩側。除此之外也包括泌尿道結石,疼痛於腰的兩側或轉移到腹股溝,容易出現血尿。 特別注意劇烈疼痛!要特別注意的是,主動脈剝離和心肌梗塞也可能出現背痛。主動脈從胸腔至腹腔皆有經過,不單只在胸腔,出現主動脈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疼痛,甚至嚴重到冒冷汗,疼痛在背部也有可能出現。心肌梗塞則在發生時除了胸悶胸痛外,常見也會出現心臟周圍各處的延伸性疼痛,或稱轉移性疼痛,如左肩、左臂、頸部、下巴等,背部疼痛也可能出現,和主動脈剝離一樣,痛到冒冷汗是嚴重的警訊。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8種情況盡速就醫不要拖! 綜合上述,王威傑醫師提醒,出現背痛時可先觀察有無其他症狀出現,若出現脊椎敲擊時會痛、半夜平躺特別痛、身高變矮或駝背、晨間僵硬、單側麻木或抽痛、噁心想吐、發燒等,這類問題通常恐怕不單純是出自於肌肉或筋膜,應盡早就醫檢查。而若是出現劇烈疼痛,甚至冒冷汗,更應即刻就醫。 肌肉筋膜背痛通常一週好轉,超過四週、4種情況早檢查。 觀察背痛,民眾也常會以時間計算,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症狀感受以外的觀察方向,若以時間來看,一般而言小傷通常1周就會好轉,但視情況也會有較久的時候,最久別觀察超過4週,超過建議盡早檢查為佳,包括「內科治療無效」藥物遲遲無法改善。其他像是第一次出現不明背痛但小於20歲或是大於50歲者,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有骨質疏鬆症、癌症病史等也都不能大意,盡早就醫為佳。 背痛怎麼辦?4招助改善!醫:貼布別超過4小時。 民眾出現背痛,最常見優先使用的如痠痛貼布,不過有時效果相當有限,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痠痛貼布主要對淺層肌肉筋膜效果較佳,對於較深層或是肌肉筋膜以外的問題效果有限,甚至沒用。因此背痛出現時,民眾可先嘗試使用痠痛貼布改善,但不宜過久,視藥物有所不同,應詳細了解包裝上用藥說明,一般約4小時左右就得取下,以避免接觸性皮膚炎或過敏,若未改善也可以適度使用消炎止痛藥,藥效可透過血液傳到全身。酸痛貼布和消炎止痛藥也可以兩者一起使用,適量使用鮮少有藥物過量疑慮。另外背痛剛出現時也可以使用冰敷降低發炎反應,後幾天則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復原,並適度休息。上述為推斷是肌肉筋膜疼痛等一般疼痛的處理方式,因此建議若狀況較輕可多觀察其他症狀,較嚴重應先檢查確認,若遲未改善則盡早檢查。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醫:3情況速就醫,5姿勢搬物避免受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2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非單純小毛病!醫破解「頭暈7大原因」 小心是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徵兆
許多中老年人清晨起床時總覺頭暈、走路不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頭暈成因眾多,例如,眩暈、腦幹及小腦的病變或中風、姿勢性低血壓等,除了藥物治療,還應配合前庭復健。關於「頭暈7大原因」,整理並分述如下:1.眩暈:最常見的是頭暈原因,常是陣發性,發作時有如天旋地轉,或如地震般晃了一下,嚴重時伴隨冷汗、嘔吐,或走路困難。值得注意的是,眩暈主因為為內耳的耳石掉到半規管所引起,這屬於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只要復位,就能緩解症狀。如伴隨有耳鳴及聽力減退現象,通常為「梅尼爾氏症」,另可能感染病毒後,引起前庭神經炎所致。2.腦幹及小腦的病變或是後腦循環不良:除了頭暈,走路不穩則為明顯。3.腦幹及小腦中風:主要症狀為頭暈,且伴隨講話不清楚、複視、臉及肢體麻木無力、意識不清或吞嚥困難。4.掌管平衡的神經病變:患者常覺頭部悶悶脹脹、重重不清爽,致病原因為焦慮、神經衰弱症、失眠、貧血、病毒或細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5.姿勢性低血壓:自律神經失調,或降血壓藥物所致,突然站起來會頭昏眼花,眼前一片黑,甚至昏過去,通常幾秒鐘就恢復正常。6.迷走神經性暈厥: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7.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等患者也常頭暈。改善慢性頭暈 虛擬實境科技遊戲也能幫上忙周友芳表示,在治療頭暈上,除了藥物之外,慢性頭暈患者可持續接受「前庭平衡復健」,來預防跌倒。研究指出,藥物併用「前庭平衡復健」,治療效果優於單獨用藥者。除了至醫療院所接受復健,周友芳建議,像任天堂wii系統等虛擬實境科技中,部分遊戲也能協助「前庭平衡復健」,只要天天練習1、20分鐘,就能達到效果。此外,可透過簡單動作,自我訓練,例如,坐著或躺的時候,伸出一隻手臂食指比一,眼睛注視食指,頭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轉動,頭轉動的時候,眼睛保持注視食指,如此反覆做20次。其他還有彎腰撿球、閉眼站立、坐姿轉圈、雜耍拋球、旋轉雨傘等。多多練習及復健,可減少中老年人跌倒風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起身天旋地轉是頭暈or眩暈? 耳鼻喉科醫師教你分辨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2-04-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跌倒致雙腳無力走 醫師提醒有舊傷更要警覺脊椎傷害
1名73歲老翁3周前跌倒後,發現雙腳漸漸無力、需要靠輪椅輔助,家屬覺得狀況越來越嚴重,經醫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緊急安排微創減壓手術搶救,目前雙腳力氣逐漸恢復,可以扶著助行器站立了。長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說,患者10年前做過胸椎跟腰椎手術,從胸椎第九節到腰椎第五節打了18根骨釘,此次就醫時雙腳幾乎癱瘓,只剩下腳趾頭能微微動一下。核磁共振發現,最上面的未開刀第八節胸椎跟第九節交界處有椎間盤突出狀況,再細查之下,原來是因為以前手術打了非常多骨釘,改變了脊椎構造,造成正常的脊椎跟有打骨釘的交界處有明顯的退化,並因跌倒造成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根,導致受壓迫的位置以下感覺跟運動功能受影響。因患者拖了3周才就醫,他緊急安排減壓手術搶救,並使用微創手術把壓迫到脊髓的椎間盤、骨刺清除乾淨。病患在手術後隔天,大腿就有力氣,再經過約兩周的復健,已可以自己扶著助行器雙腳稍微站立了。朱彥澤說,幸運的是,至少發現的還算夠早,即時的檢查跟緊急的手術,總算成功的把神經功能搶救回來。他說,若以前有開過刀,因為經年累月的累積,有時候不小心的跌倒或是受傷,反而容易在正常的身體脊椎跟打骨釘的交界處出問題。假如感覺到突然下半身麻木或是力氣變差,建議要盡早就醫,及早的診斷跟治療,就算是已經壓迫到腳的力氣變的非常差,但還是有恢復的機會。
-
2022-04-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胰島素療法靈光乍現前的黑夜:在百年前曾是不治絕症的糖尿病
編按:一九二三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頒給了純化胰臟萃取物對糖尿病臨床治療做出貢獻的班廷(Frederick Banting)與麥克勞德(John James Rickard Macleod),在班廷點亮這盞燈之前,猶如黑夜的糖尿病臨床研究是怎麼樣的呢?人體攝取的食物絕大部分會轉化成葡萄糖(glucose)╱糖(sugar),讓他╱她得以當作能量。健康的胰臟可以產生一種稱為胰島素(insulin)的荷爾蒙,胰島素極其重要的功能便是協助葡萄糖進入細胞。糖尿病患者本質上就是胰臟無法製造充足的胰島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率地利用胰島素。在西元前一五五○年埃及人的紙莎草紙上,便能看到糖尿病的相關描述。當時埃及的建議療法是吃上一鍋煮沸的綜合鍋物(裡頭有骨頭、麥類、穀類與泥土),總共得吃四天。這樣的飲食也許沒有比一九一八年給病人的飲食來得令人滿意,但似乎也不會更差。對於糖尿病的認知與治療,這幾千年來進展得非常緩慢,近似停滯。這個疾病一直到西元二世紀才被命名,距離出現在埃及紙莎草紙上的紀錄已超過了千年,著名的希臘醫師阿瑞蒂亞斯(Aretaeus of Cappadocia)將這個疾病命名為「diabetes」, 這個字在希臘文的意思是「篩」,因為病人沒完沒了的口渴與排尿,彷彿人體就像個「篩子」。在三個世紀之後,印度的醫師發現了這類病人的小便嘗起來是甜的,就像蜂蜜一般,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原因是什麼。接下來的十三個世紀,關於這個疾病的認知只進展了一點點。十八世紀,英國人馬修.道伯森(Matthew Dobson)發現存在於糖尿病人小便中又甜又黏的物質就是糖,這個重要貢獻加速了十九世紀對於這個疾病的瞭解。一八五六年,有著「生理學之父」稱號的法國醫師克勞德.伯納(Claude Bernard)提出了胰臟可能是這個疾病源頭的假說。一八八九年,德國的奧斯卡.明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與約瑟夫.馮.梅林(Josef von Mering),確切地證實了胰臟在糖尿病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在把狗的胰臟切除之後,狗表現出了所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這個重大發現開啟了接下來一個世紀的探尋,大家忙著尋找這個來自胰臟的神祕物質。一八六九年,德國的保羅.蘭格漢(Paul Langerhans)描述自己從胰臟分離出了一群細胞,但他並沒有繼續研究這群細胞的功能。一八八九年,法國的愛德.拉格西(Edouard Laguesse)將這群細胞命名為蘭氏小島(Islet of Langerhans)以紀念發現者,並認為這群細胞有降血糖的功能。隨著二十世紀序幕揭開,比利時的尚.迪.梅爾(Jean de Meyer)由拉丁文的「島嶼」得到了靈感,把這個來自胰臟的神祕物質取名為「胰島素」;然而截至此時胰島素都還只是「科學假設」,仍未有人成功證明它真的存在。世界各地持續尋找著胰島素。德國的喬治.蘇舍(Georg Zuelzer)宣稱自己成功分離出了這個來自胰臟的物質,甚至在一九一二年拿到專利。不幸的是,他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確實能夠持續有效地萃取出這種物質。美國的歐內斯特.史考特(Ernest L. Scott)亦宣稱了類似的情事,卻也在一九一二年由於相似的理由而失敗。整個醫療界仍然一直在掙扎、努力,想著如何將胰島素用於緩解糖尿病。對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這是關乎生死的拔河與掙扎,而伊莉莎白.休斯正是其中之一。儘管醫界記載這個疾病已經有數千年了,可是在一九一八年的當下,醫生們只能無助地看著像是伊莉莎白這樣的孩子死去。醫界極度渴望找到治療的方式,或起碼找出延長病人生命的方法——好讓病人撐到數世紀以來無解的糖尿病治癒方式出現。佛德列.艾倫醫師(Dr. Frederick M. Allen)就是如此想的,所以發展出了「飢餓療法」(starvation treatment,一種極為激烈的飲食方式),儘管使用此法的病人會像是活著的骷髏頭一般,但確實能讓病人比預期的多活上好幾個月。說得更白一點,在這個方法之下有些病人其實是被活活餓死的,不過艾倫醫生認為反正這些病人本來就會死了。在一九一八年,這個令人絕望的方法是糖尿病患僅存的希望。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二年是糖尿病研究的「艾倫時代」。諷刺的是,治癒糖尿病的方法,當時離真正發明核心人物的腦海仍極為遙遠,遠到不能再遠。一九一八年的佛德列.班廷(Frederick Banting)正忙著在法國村莊康布雷(Cambrai)惡氣沖天的壕溝裡,治療安撫受傷的士兵,這讓他無暇思考醫學界的新奇蹟。在戰爭期間如果真有那麼一刻奢侈安靜的時光可以思考,他多半也是想著未婚妻走在加拿大阿來斯頓小鎮泥土路前往教堂的畫面,或是想念從小跟著家人長大的農場。他的期望是結婚,然後當名骨科醫生,當時的他還不會知道這個期望最後會落空。一九二○年十月三十日午夜前刻,安大略省倫敦市阿得雷德北街四四二號白色磚房外,佛德列.班廷醫師正在又冷又硬的地面塗鴉。他把一支小小的蠟燭立在地上,上頭的火焰不斷閃爍,接著就熄滅了,這似乎像極了他的現況。此時此刻,班廷對於自身專業的未來感到多沮喪,艾倫就感到有多自信。他蹲在那兒,手繼續抓著地面,洩了氣的感官真是特別銳利。他一邊讓霜凍過的硬土從自己又大又方的手中慢慢流走,心中一邊流轉著那些他從戰場回來後,傾瀉而來的厄運與錯失的機會。次日,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星期一的早上,他得要出現在西安大略大學,教授關於碳水化合物代謝與胰臟的課程。數週之前,生理部的部長佛德列.米勒教授提給了班廷外科與生理部門的講師職缺,這讓他一個星期可以多賺八到十元。班廷的任教資格實在有點勉強,不過他向米勒教授保證,自己的學習進度每週都會趕在班級之前。有時,他僅勉強超前一丁點。他時常在授課的前一晚失眠,今晚也不例外。他花了一整天在備課以及憂思自己的人生。他的迷茫不僅只是這門生理課程,在他高深難測的人生布局中亦然。他從鄉間農場男孩變成了醫學生,然後又搖身成了接受表彰的加拿大軍人;而現在,他發現自己無業、負債、渴望尋找方向,又飽受悔恨過往所折磨,於是對未來充滿恐懼與不知所措。子夜正過,來到了一九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班廷回到室內,塞住水槽後搓洗起他的手。凌晨一點,他坐下翻閱起昨天剛寄到的十一月號《外科、婦科與產科學》(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這篇文章長十二頁,標題是〈蘭氏小島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以及特殊胰管結石的個案報告〉(The Relation of the Islets of Langerhans to Diabet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ses of Pancreatic Lithiasis)。文章開頭是這樣的:任何提到胰臟會分泌一種必要的、能夠驅使身體組織利用糖分荷爾蒙的文獻,基本上是種誤導,因為精確來說有這個功能的部位,只占整個胰臟非常小的一部分,稱之為蘭氏小島。所以與其說是胰臟與糖尿病的關係,不如說是小島與糖尿病的關聯。文章是由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的美國病理學家莫塞斯.巴隆(Moses Barron)所寫。巴隆描述了自己在常規解剖遇到的罕見胰管結石案例。他注意到了幾乎所有的胰臟腺體細胞(分泌消化酵素,屬於外分泌)都萎縮了,但是小島細胞(分泌荷爾蒙,屬於內分泌)大多完好無缺。這個現象促使他搜尋關於胰臟的文獻。他的這個發現,與實驗刻意將胰管切斷或綁斷呈現出一致的結果。班廷有些無聊,摳著指甲裡的泥土,一邊陷入椅子漸漸進入不安的睡眠狀態。二十分鐘之後他醒了過來,試圖將專注力放在那篇文章上,他覺得這個主題無聊到讓人麻木。內分泌學──真是同情這個領域的渾蛋們啊!想像你的一輩子,要花在仔細檢視那些鮮為人知、形狀奇特器官所分泌的骯髒滲出物。骨外科學──這才是有具體行動的地方。任何能把鋸子帶進開刀房的學科注定是令人興奮的,至少他在壕溝裡截肢時似乎就是這樣。他被迫繼續看下去,因為課堂已經近逼了,只剩下幾個小時而已。他想像起自己站在講堂對著滿臉期待的學生。他的運氣可能不太好,學生之中也許會有自作聰明的,問出他聽不懂或是根本不屑回答的問題,好羞辱他;藉此顯露出他正如自己擔憂的,是個完全不稱職的講師。他又試了幾次,讀過了整整十二頁無聊乏味的內容又漸漸睡去。凌晨兩點,他突然醒了,仍舊沒有換過衣服,仍舊坐在床邊的椅子,而期刊還攤在他的大腿上。是什麼吵醒了他?外面的噪音?一個夢?都不是。他是被一個點子給擊醒了。他從床邊桌上拿起了黑色小筆記本,半夢半醒間寫了難以識別還帶有拚音錯誤的二十五個英文字。這二十五個字在一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兩點潦草地出現了,最後導出了超過千年醫學謎團的解答。內容大致如下: 糖尿、綁住狗胰管。維持狗活著直到胰腺細胞退化剩下小島細胞。嘗試分離裡面的分泌物來緩解尿糖。基本想法是:仰賴結紮胰管,可以用六週的時間讓胰臟中的胰腺細胞退化,藉以剔除會破壞干擾小島細胞的消化酵素;接著再試著分離出小島細胞與其難以捉摸的分泌物。這個分泌物如果純化得宜,已可在動物身上緩解糖尿病的症狀了。這並不是新的想法,但班廷實在對文獻不太熟悉,所以不知道早在一九○六年莉迪亞.德威特(Lydia de Witt)就提過一樣的想法了。他也不知道在一九一一〜一二年,有位研究生歐內斯特.萊曼.史考特(Ernest Lyman Scott)做出了個結論:之前嘗試萃取這個神祕分泌物失敗,是因為消化酵素的干擾,在這個有效的小島分泌物被辨別出來前,這些酵素就破壞了它。史考特甚至將胰臟萃取液注射進胰臟被切掉的狗,以驗證自己的理論,而四隻狗裡有三隻印證了他的假設。班廷亦沒發現近期(一九一六年)的羅馬尼亞生理學家尼古拉斯.包勒斯克(Nicolas Paulesco),也把胰臟萃取液注射進狗的體內,進而使狗兒的血糖回歸正常。包勒斯克甚至還把這個神奇的萃取物取名為「pancreine」(當時未發表成英文)。不幸的是,這些早期的學者沒有辦法複製自己的結果。整個過程是讓人抓狂的複雜與精細;換句話說,不僅只分離與萃取胰島素是困難的,就算你真的做到了,也很難證明這件事。班廷最原始的想法既不新創也不成功,但他堅持了下去;他的堅持而帶來的解決之道,就是新創又成功的。日後他說,要是自己對於文獻與這個主題更熟悉,又知道前人嘗試的歷程,他一開始就不會試著實現這個想法。對於數百萬名的孩子而言,幸好他什麼都不知道。※ 本文摘自《奇蹟的救命靈藥:胰島素發現的故事》。《奇蹟的救命靈藥:胰島素發現的故事》作者:蒂亞.庫伯, 亞瑟.安斯伯格譯者:胡德瑋出版社:遠足文化出版日期:2021/09/01
-
2022-04-1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手指痛麻睡不著覺?物理治療師教你緩解「滑鼠手」」
手指常常麻麻痛痛的?你很可能是腕隧道出問題了!快跟著「肌治生活」的物理治療師一起檢測一下手腕、學習如何正確擺放手腕,以及有腕隧道症候群該如何伸展,緩解疼痛!腕隧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媽媽手,通常發生在需重覆手腕動作的人身上,例如機械技工、木匠、打字員、及家庭主婦等。症狀通常出現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橈側半部(拇指側)的麻木,燒灼感或者刺痛。影片中,居家檢測手腕的方法很簡單,先找到患側手的八塊腕骨處,用手輕敲,看手指有沒有痠麻疼痛等症狀。伸展動作分為,正中神經伸展和筋膜伸展,15秒為一次,一輪做15~30次,一天做3回會更好喔!治療師也提醒,動昨時手腕要打直,如果有疼痛、刺痛感就要停止,以免更嚴重,詳細動作解析和按摩方式,都在影片中,快點開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健康!原始影片肌治生活 軒爺&阿文物理治療師 YT延伸閱讀低頭族必備!跟肩頸痠痛說掰掰阿基里斯腱發炎怎麼辦?物理治療師教你10分鐘改善!「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4-06 養生.聰明飲食
5類蔬菜不宜生吃 煮過更營養
蔬菜生吃好,還是熟吃好?因為蔬菜富含維生素、酵素等,最好「生食」,營養素比較不會流失。不過,有五類蔬菜不建議生吃,烹煮過後食用反而較營養。1.番茄、胡蘿蔔、玉米、南瓜番茄、胡蘿蔔雖然可以生吃,但其所含的茄紅素、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透過生吃的攝取量相當有限,最好經過烹調讓油脂及溫度破壞其細胞壁,讓營養素釋放,才能讓人體完整吸收到營養素,例如番茄炒蛋、茄汁義大利麵、玉米濃湯、南瓜燉肉等;但若想攝取到番茄、胡蘿蔔所含的維生素C及B群,則建議生吃較適合。另外,橘黃色蔬菜富含玉米黃素及葉黃素,皆屬脂溶性維生素,建議加熱與油一起攝取,身體能更好吸收。2.菠菜、筊白筍菠菜及筊白筍適合烹煮,因含有高量的草酸,一般健康的人可以自然代謝草酸,但容易草酸鈣結石或有草酸鈣結石病史的人,建議先汆燙洗掉部分草酸後再食用;若是一般人食用,菠菜、筊白筍簡單炒一下即可。3.高麗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含有難以消化的複合性醣類,腸胃功能較差的人,生吃容易感到不舒服、脹氣等,最好將這類蔬菜煮熟,使醣類比較好吸收,較為適合。4.豆類豆類不建議生吃,因含有凝集蛋白(lectin protein)物質,即使劑量很低,也會造成腸胃危害,凝集蛋白只能在高溫下被破壞,常見如黃豆、四季豆、碗豆、扁豆等,建議充分加熱和煮熟。5.芋頭及馬鈴薯削芋頭皮時,手碰到芋頭的黏液會發癢,是因為芋頭塊莖有微毒性,若直接生吃會使嘴唇、舌頭麻木刺痛,造成喉嚨搔癢,只要經過充分烹煮後,就能去除其毒性,不管是芋頭或是芋葉,都建議徹底煮熟才食用。馬鈴薯含有龍葵素,攝入過量會引起各種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噁心、腹瀉、頭暈等,特別是變綠或發芽的馬鈴薯,龍葵素含量特別高,建議煮馬鈴薯要充分加熱,降低龍葵素濃度(有發芽馬鈴薯應丟棄不宜食用)。另外,茄子與馬鈴薯一樣含有龍葵素,建議熟吃才安全。
-
2022-03-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和群聚「像防疫旅館感染模式」 疑透過公寓排水、通風系統傳播
新北市中和某社區昨天增加七名確診個案,其中六人住同一棟,全棟十二戶、卅三人共有八人確診,全棟清空隔離;指揮中心懷疑病毒透過排水系統、浴廁通風管道四處傳播,將請環境專家檢測環境進一步確認。指揮官陳時中說,該社區群聚確診者分別居住在七十六巷九弄及十一弄,十一弄內從一、二、三及七樓住戶都有,相當不尋常,雖足跡重疊,但仍找不到關聯性。一對夫妻怕被隔離藏屋內 警破門揪出據了解,這處社區廿六日傳出有住戶確診後,衛生單位與里長逐戶清查住戶,但一直聯絡不上一對租屋的夫妻,也沒找到房東。這幾天,房屋沒亮過燈、也沒人進出,衛生所與景福里長王坤茂討論後,為避免出現防疫破口,昨天下午會同警方破門,沒想到夫妻倆躲在屋內,因害怕被居家隔離才不應門並足不出戶。衛生所人員緊急聯絡防疫計程車將兩人送往居隔處所。昨天社區巷口不時有消毒車進出,附近大型傳統市場落實實聯制,小吃店高朋滿座。附近民眾對疫情「封樓」狀況顯得平常心,有人認為大家對疫情已經感到麻木,也有人自認為生活單純又打了第三劑,對於疫情爆發沒想太多。不過,許多民眾說,身體若沒異狀就不太敢去篩檢,最怕確診會遭匡列隔離、連累家人朋友。巷口麵店老闆說,前天有開放內用,得知有疫情後,昨天緊急改外帶,生意大受影響;一旁彩券店老闆娘也說,人潮少很多,希望疫情警報早日解除。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與BA.1亞型相較,BA.2亞型傳染力更高,容易造成家戶傳染,例如,大廈電梯內通風較差,產生高濃度的氣溶膠;沒有電梯的公寓,樓梯把手和大門門把可能造成接觸傳染,必須定期消毒。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Omicron病毒可能透過環境汙染、飲水方式傳遞,甚至順著通風系統從一個房間跑到另一個房間,「宛如防疫旅館感染模式」,讓一般住家爆發社區感染;想避免Omicron病毒藉由排水、通風等系統傳散,必須改善空調、引進外氣,另在管路加裝濾網,但工程費時且花錢,難度相當高,還是建議民眾施打第三劑疫苗,勤戴口罩,做好社交距離以降低風險。
-
2022-03-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病症狀男女大不同,一表了解差異!專家教從5面向預防
心臟和血管疾病,稱之心臟病,包括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斑塊的物質在動脈壁上積聚,而堆積會使動脈變窄,使血液難以通過。形成血凝塊,會阻止血液流動。如此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當心臟血流受阻到,無法運送足夠的血液提供給人體時程度時,就會心臟病發作。而心臟驟停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的狀況,身體各器官,包括大腦和心臟在內都會因為缺乏氧氣,而逐漸喪失功能、壞死,若無獲得即時的醫療救助,患者死亡率極高,也就是所謂的心因性猝死。心臟病發是“循環”問題,心臟驟停是“電”問題。心臟病發時,如果阻塞的動脈沒有及時恢復,治療的時間拉長,對身體的傷害就越大。心臟病的症狀可能是突發而強烈的。但大部分,症狀會開始出現並緩慢在心臟病發作前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是數週。心臟病共通6症狀1、胸痛(心絞痛):持續30分鐘到幾個小時的不適感或胸部感覺到擠壓。2、呼吸急促:在適度活動後覺得有呼吸不順,像是爬樓梯。3. 上軀幹、頸部、下巴有不明原因的疼痛,四肢有些微變化,像是疼痛、腫脹、刺痛、麻木、寒冷和虛弱。4. 極度疲勞。5. 心跳不規律,比平時快或慢。6. 頭暈或昏厥。上述6症狀為一般心臟病發會有的徵狀,但其實男女的症狀還有些許差異。男性心臟病發症狀:1、胸部不適:大部分心臟病發都有胸部出現不適,且持續超過數分鐘,或是不適感消失後一段時間又出現不適。感覺胸口受到擠壓或疼痛。2、手臂(可能一隻也可能兩隻)、背部、頸部、下巴或胃部的疼痛或不適。3、呼吸急促。4、冒冷汗、噁心或頭暈眩。女性心臟病發徵狀:1、胸部不適:大部分心臟病發都有胸部出現不適,且持續超過數分鐘,或是不適感消失後一段時間又出現不適。感覺胸口受到擠壓或疼痛。2、手臂(一隻或兩隻)、背部、頸部、下巴或胃部疼痛或不適。3. 呼吸急促。4.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出冷汗、噁心、嘔吐或頭暈、心悸;睡眠障礙和不明原因的疲勞。當遇到任何有關心臟病發症狀,記得撥打急救專線,以免耽誤治療!如何預防心臟病?心臟病是可以預防的,那麼要如何預防?從了解身體情形、戒菸、運動、營養均衡、壓力調適等做起!1.、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血壓、膽固醇和體脂等危險因子相關的數據。2、戒菸,研究顯示戒菸一年後,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就會降低50%!3、規律運動,每天步行30分鐘,可以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4、多吃多心臟健康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類,吃富含瘦肉蛋白的食物,像是魚或去皮雞肉,避免紅肉、黃油和加工食品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並減少鹽和糖的攝取量。5、適度調適壓力。(資料來源/心臟基金會)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韓研究有牙齦問題者增患病風險 口腔健康可以預防這代謝疾病! 男人也有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症狀該與該看什麼科?需要攝取那些營養素?生產後多久可以開始運動?把握產後瘦身黃金期,5招鍛鍊骨盆底肌肉與核心肌群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3-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及時取出血栓 手腳漸有力
一名47歲男性因突發性右側手腳完全無力、言語障礙及意識模糊,急診就醫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確診罹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顱內大動脈發生大血栓堵塞。經施打血栓溶解劑、血栓移除術治療,才讓患者的言語、意識功能進步,手腳力氣完全復元。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指出,患者及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後,再接受血栓移除術治療,以導管將動脈內的血栓取出,言語、意識功能、手腳力氣逐漸恢復,腦部影像呈現有效治療的成果。後續針對病因檢查,發現患者頸動脈栓塞性狹窄,因此在神經外科的協助下完成了頸動脈手術。蔡力凱說,腦中風位居國人致殘病因的首位,也是十大死因第四名,針對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治療和二次中風的預防,有很多醫療方法可介入,進一步提升中風病患的神經學預後,減少病友後續腦中風復發。病患一旦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若能在數小時內緊急接受血栓溶解治療或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效打通阻塞的顱內血管,常可達到不錯的功能性預後。蔡力凱提醒,若病患突然出現類似中風症狀,例如突發性半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言語障礙、複視或平衡失調等,應迅速就醫,尋求即時的腦中風評估及緊急治療,並接受完整的腦中風病因檢測和適當處置。病患亦需和醫師充分合作,規則服用藥物,養成運動的習慣,不抽菸、不酗酒,以預防腦中風的復發。
-
2022-03-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47歲男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查出他有頸動脈栓塞性狹窄
新竹一名47歲男子因突發性右側手腳完全無力、言語障礙及意識模糊,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急診就醫。經評估並安排腦部影像學檢查,確認該男罹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有大血栓堵塞於顱內大動脈。所幸經施打血栓溶解劑,並用血栓移除術治療,才使該男的言語、意識功能明顯進步,手腳力氣也完全復元。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指出,該男經過即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後,言語和意識功能明顯進步;緊接著再接受血栓移除術治療,以導管將動脈內的血栓取出,手腳力氣也完全復元,腦部影像也呈現有效治療的成果。後續針對病因檢查,發現該男有頸動脈栓塞性狹窄,因此在神經外科的協助下完成了頸動脈手術。蔡力凱說,腦中風位居國人致殘病因的首位,也是十大死因第四名,目前針對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治療和二次中風的預防,有越來越多的醫療方法可介入,有機會能進一步提升中風病患的神經學預後,並減少病友後續腦中風復發。病患一旦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若能在數小時內緊急接受血栓溶解治療或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效打通阻塞的顱內血管,常可達到不錯的功能性預後。新竹台大分院建立了跨科部的腦中風團隊,提供全時的急性腦中風照護,急診及神經科醫師可於短時間內完成中風評估和進行血栓溶解治療,神經內外科及神經放射科醫師可提供專業的血栓移除術治療,後續神經科、內科和復健科的合作照護可治療併發症及促進神經功能進步。此外,針對腦中風病因的探究及跨科部的處理,更能充分幫助病患預防二次中風發生。蔡力凱提醒,若病患突然出現類似中風症狀,例如突發性半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言語障礙、複視或平衡失調等,皆應迅速就醫,尋求即時的腦中風評估及緊急治療,並接受完整的腦中風病因檢測和適當處置。另外,病患亦需和醫師充分合作,規則服用藥物,養成運動的習慣,不抽煙且不酗酒,以預防腦中風的復發。
-
2022-03-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6旬男子突眼黑看不見 原來是頸動脈狹窄造成腦梗塞
高雄一名62歲許姓男子日前突然視力模糊,住院發現左側視野缺損,右側枕葉有急性缺血性腦梗塞,經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頸動脈高度狹窄,緊急放置右側頸動脈支架才痊癒。收治這名患者的高雄小港醫院醫師李國瑋表示,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台灣缺血性腦中風約占75%,主要是三高、心房顫動和顱內或頸動脈狹窄等原因,其中頸動脈狹窄初期症狀不明顯,隨著狹窄情形惡化,開始有頭暈,眼睛黑矇等情形,如持續惡化,就可能發作短暫性腦缺血甚至腦中風,許先生有高血壓卻未服藥控制,因此誘發。小港醫院表示,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除須控制飲食、三高、規律運動外,也應視狀況考慮採取血管手術疏通頸動脈狹窄處,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其中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是近幾年的新治療模式,多由心臟內科和放射介入科醫師執行,這次許先生是由台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高醫林子超醫師及小港醫院醫師吳昆翰醫師組成的神經科團隊首度執行。崔源生說,頸部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是將鋼絲、氣球及支架的導管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入,沿主動脈到達頸動脈狹窄處,接續以擴張的氣球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固定於狹窄的地方,採局部麻醉,治療時間短、傷口小恢復快,適用於年紀大的長輩。小港醫院吳昆翰表示,血管硬化、阻塞、狹窄都是造成腦中風的主因,缺血腦中風和頸動脈狹窄的關係密不可分,初春天氣變化快,民眾如有頭暈、四肢無力或麻木等神經症狀,絕不可大意。有多重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病患,建議定期接受頸動脈血管的評估。
-
2022-03-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26歲男嘴歪眼斜以為中風 醫師診斷:帶狀疱疹引起
1名26歲男性起床照鏡子時,發現臉歪嘴斜、耳朵疼痛,甚至一度會聽不見,擔心自己腦中風,後來經醫師診斷發現他的耳朵旁有多顆水泡,確定是帶狀疱疹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經藥物治療後才恢復健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說,帶狀疱疹又稱做「皮蛇」,由水痘病毒所引起,一旦過去罹患過水痘,病毒就會長時間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當中,只要民眾太過勞累、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會罹患帶狀性疱診。他說,帶狀泡疹發生在身體跟顱顏部位,兩者產生的影響不同,前者會出現群聚性紅色丘疹,伴隨著疼痛、麻木感覺,後者則因長在頭顱,病毒會攻擊神經,造成較為嚴重的後遺症。以此案為例,帶狀疱疹病毒長在耳朵部位,引起顏面神經麻痺、臉歪嘴斜、輕微暈眩、耳朵疼痛等症狀,即是典型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王馨範說,由於帶狀疱疹病毒發作在掌管顏面神經的第7對腦神經,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同時又影響掌管聽神經的第8對腦神經,所以也被稱為「耳朵帶狀疱疹」,患者會先有輕微的脖子緊或痛,接著出現眩暈、嘴歪、聽不見等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嚴重一點甚至會有腦炎的情形,後續才會在耳朵出現數顆小水泡。所幸患者經安排住院藥物治療後,病情大幅改善,臉部肌肉也恢復正常,讓他開心直說,「五官又回到原來位置,也不用擔心是腦中風了」。王馨範提醒,帶狀疱疹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發病3天內是黃金治療期,可使用藥物阻止免疫系統破壞自己的細胞,讓神經細胞自行慢慢修復,建議民眾在飲食上要多補充神經修復的食物,可搭配中醫電療、針灸,協助患者改善顏面神經失調的狀況。而避免帶狀疱疹找上門,除了保持免疫力的穩定之外,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也是最佳防範方式。
-
2022-02-22 該看哪科.中醫
寒流來襲如何改善手腳冰冷?中醫教2招驅寒保暖
寒流來襲,許多人感到手腳冰冷,連日來更有不少人因氣溫驟降而猝死。中醫師吳明珠建議,天氣寒冷時,「泡腳」是最簡便的驅寒保暖好方法,可以生薑、老薑、霍香等中藥材組成「薑薑泡腳方」,每天泡腳一次,同時進行穴位按摩,幫助促進心血管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症狀。天冷時,容易氣血不足,吳明珠指出,三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高等患者,以及減肥、貧血、有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的婦女,應特別注意保暖,並且適當進行飲食調理。例如容易貧血的人,血液量不足而易手腳冰冷,吳明珠建議,必須補血,可以吃豬肝等補血食物,天氣寒冷時,可以喝四物湯,其中的「當歸」維生素B12含量多,B群也多,當歸還可以入菜烹調,但燥熱體質、發燒、感冒的人因為對溫度冷熱應付的免疫力低,並不適合吃補藥例如當歸,建議可以吃豬肝湯。以中藥材來泡腳,是寒冷冬天的最佳禦寒保暖方法。吳明珠說,廚房中常見的生薑、老薑,具有增強心血管循環作用,霍香則可去濕,這些藥材放入藥袋中,以2000㏄水煮滾,藥效會出來,可以拿來泡腳,熱水泡至膝蓋處功效較好。建議睡前泡,具保暖又有安眠效果,泡腳可配合穴道按摩,包括腳掌背上的「太沖穴」,腳踝內測的「太溪穴」、小腿後側的「承山穴」,禦寒效果加成。泡腳可以達到溫暖身體的作用,吳明珠指出,末稍神經較遲頓的糖尿病患很適合泡腳,但要注意水溫不可太高,42℃左右即可,能降低末稍麻木感。
-
2022-02-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打嗝伴隨一些症狀要注意!恐暗藏9個疾病,務必第一時間就醫診斷
你常打嗝嗎?吃飽後打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你曾有過莫名打嗝,且無法停止胸口都感覺不舒服了嗎?打嗝是一種神經反射,當橫膈膜神經、迷走神經、中樞神經被刺激、過度擠壓,受壓迫的這些就會引起打嗝。平常除了東西吃太快、吃太飽,邊飲食邊說話、吃辛辣食物等刺激食物或易產氣的食物,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外,精神壓力也會導致打嗝,過度緊張會提高張嘴換氣的機率,因此易促使氣體過量,積存在胃部。 長期打嗝要注意!恐暗藏這7個疾病 如果你長期有持續性打嗝的現象,因檢視自己是否合併其他症狀,因為以下這些疾病也可能會造成打嗝問題。 1.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出血,患者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症狀。由於症狀和胃癌很像,有這些症狀務必要小心。 原因:菸酒、咖啡、病菌、胃酸、膽汁、自體免疫問題、藥物等。 症狀: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2.胸膜炎 由細菌、病毒感染胸膜,造成發炎,就是胸膜炎,輕微時可能無症狀,也可能導致劇烈胸痛等症狀。 原因:病菌、毒物等造成胸膜感染。 症狀:胸痛,會因深呼吸或咳嗽加劇、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打嗝等。 3.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 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會造成淋巴腫大而引發打嗝。 原因:病菌感染、抽菸等。 症狀:呼吸困難、發燒、咳嗽、疲倦、沙啞、打嗝等。4.肺炎 肺炎通常是經過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導致的,如果患者剛好處於免疫力較差的狀態下,接觸到病菌,就很有可能引發肺炎。肺炎對免疫力較差、有慢性病的患者而言是很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盡早接受治療,最嚴重有可能致死,不可輕忽。 原因: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等。 症狀:發燒、喘氣、咳嗽、痰、疲倦、胸痛、打嗝等。5.胃癌 胃癌早期並無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和胃炎相似的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環境、貧血等。 症狀: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 6.食道癌 食道癌早期並無症狀,直到腫瘤佔據食道一半以上才會有吞嚥困難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菸酒、熱茶、發霉食物等。 症狀:體重減輕、打嗝、貧血等。 7.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主要症狀為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也有患者無症狀突然猝死,由於心臟離橫膈膜很近,若發生病變時很可能刺激橫膈膜而導致打嗝。 原因:遺傳、環境、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菸、喝酒等。 症狀: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8.中風 中風指腦部因為腦梗塞或腦出血而缺血,使腦細胞死亡,導致肢體麻木、喪失行動能力等。而顱內病變會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管炎、敗血症、血癌、紅斑性狼瘡等。 症狀: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等。9.腦瘤 人腦本身無痛覺,但是腫瘤長大壓迫腦膜會造成頭痛,腦瘤常常以非常劇烈的疼痛表現,而且就算是良性的腦瘤,也可能造成呼吸衰竭等嚴重後果。腦瘤也屬顱內病變,會因為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基因、三高等。 症狀:癲癇、腦壓升高、頭痛、噁心、嘔吐、視覺障礙、視力模糊等。如果有上列症狀伴隨打嗝的情況,或是打嗝超過48小時以上,很可能不是單純的吃太多、吃太撐等原因造成的打嗝,務必第一時間就醫,透過醫師診斷,釐清打嗝成因,才能從根本治療打嗝。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1-1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腦中風復發機率高勿輕忽,做好「次級預防」遠離二次中風威脅
每年1、2月為中風好發季節,「厝邊健康最愛問」推出預防中風的單元,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的醫師,來解答社區鄰里長輩最常見的疑問。腦中風三部曲,從第一部,中風高風險族群若輕忽「小中風」(暫時性腦缺血)的症狀,恐演變為第二部「急性中風」;曾中風過的病友如果沒有規律回診、按時服藥,改善生活作息與飲食,等同於暴露在第三部「二次中風」的危險之中。次級預防策略 遠離二次中風威脅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務部主任鄭世榮說明,高危險族群應配合醫囑採取「初級預防」行動,發現小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切勿輕忽,防止急性中風突然來襲;中風過的病友,應主動升級至「次級預防」策略,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例如:若為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則應定期回診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從藥物、運動和飲食等多方面控制危險因子,避免再次中風。鄭世榮表示,淡水馬偕因為地域囊括狹長北海岸,在地偏鄉居民若有就醫需求或發生緊急狀況時,相較都市民眾有許多不便利的地方。淡馬社區醫學中心除了深入在地社區預防衛教、篩檢外,近年更轉型為「雲端」健康服務站,將服務站篩檢的數值回傳院內雲端,一旦偵測出中風高風險民眾,立即啟動轉診機制並且後續追蹤,建立多元的醫療網絡。小中風來去都快 嚴重腦中風前兆鄭世榮表示,因淡馬地區居民平均年齡偏高,對中風的症狀的警覺性不夠,其中最容易被輕忽的,就是症狀會在數分鐘或24小時內消失的「小中風」。鄭世榮說明,小中風又稱為「暫時性腦缺血」,其醫學上的定義是指腦部突然缺血不足,因症狀較輕微且時間短暫,有些民眾恢復了還不知道身體已經出了問題。小中風來得快、去得也快,雖然身體狀況恢復,但不代表危險因子消失。鄭世榮表示,小中風是嚴重腦中風的前兆,若沒有持續追蹤治療,很容易引發導致永久傷殘的中風。鄭世榮表示,預防中風的「初級預防策略」從飲食、生活習慣下手,也要注意其他共病配合醫囑治療服藥,並銜接社區健康管理模式增進自我照護,控制三高和慢性病遠離中風危機。根據統計 ,腦中風復發機率高,5年內約有近3成的人會再度中風,且後遺症較第一次更嚴重,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嘴歪眼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即使是症狀輕微的小中風,也不能小看威脅性。鄭世榮解說,曾中風過的病人,更重要是預防二次中風的「次級預防策略」,應該要積極追蹤中風的危險因子(三高數值、心房顫動等)、定期回診神經內科,若經檢查確診為心房顫動的患者,醫師通常會採取預防策略,讓風友定期服用抗凝血藥物,避免二次中風發生。鄭世榮特別提醒,有些病人痊癒後,輕忽二次中風的嚴重性,貿然停藥或減藥,結果突然再度中風,失能狀況往往比第一次嚴重!他也呼籲,藥物是穩定控制病情的重要因素,民眾應建立正確用藥觀念,事先諮詢醫師評估討論,自行停藥可能會造成全身重要器官損傷。
-
2022-01-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寒流接力報到手腳冰冷穿再多也不暖 小心末梢血循障礙
寒流接力報到,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更應該做好防寒保暖。不過,有些人即使衣服穿很厚,仍然無法改善四肢冷吱吱的情況,醫師警告,這可能已經出現末梢血液循環障礙,若合併手腳麻木、痠痛且經常發生,長期置之不理,日後恐引發嚴重病症,千萬不能大意。手腳冰冷、麻木、痠痛 微循環不良恐影響全身器官現代人罹患很多疾病,都與末梢循環障礙有關。而人體微循環主要是連接小動脈和小靜脈之間的微細血管循環,透過分布在全身的微細血管,將攜帶的氧氣和養份與代謝的廢物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保持細胞活性與組織的正常功能。家醫科醫師蘇崇凱解釋,一般人以為微循環只與四肢末梢有關,事實上,所有器官和組織都受綿密網狀的微血管影響,一旦出現微循環不良,常以不適、痠痛、僵硬、麻木,或是動作無力等症狀先表現出來。臨床上微循環不良的患者,最常抱怨手腳冰冷或四肢麻木,尤其是寒流低溫時,症狀會趨明顯。蘇崇凱醫師說明,1位62歲的林姓婦女,年輕時就有高血壓病史,後來慢慢控制回穩,但身體瘦弱約40幾公斤,還有末梢循環不佳、心臟較無力,加上運動量不足、活動容易喘,天氣寒冷時手腳末端冰冷、紅腫、痠痛,也有麻木感等症狀,經醫師建議增加運動量、注意保暖和按摩,血壓穩定控制,搭配銀杏葉製劑,1個月情況有所改善。現代醫學證明人體的衰老、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長期的亞健康狀態等,都與微循環密切相關。蘇崇凱醫師表示,當人的年紀大身體老化時就容易出現血管硬化、血流不順,若加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長期控制不良,也容易產生血管硬化病變。現年57歲李先生因家族病史,20年前就有糖尿病,但控制不佳,隨著年紀增長出現下肢水腫、手腳麻木。經嚴格控制三高、增加運動量趨穩定,但麻木感仍未消失,經服用銀杏葉萃取物2周後,得到初步緩解,半年後幾乎未再犯。久坐久站上班族、搬重物送貨員 都是微循環不良高危險族群蘇崇凱醫師指出,除了身體內在因素造成微循環不佳,這些人也是高危險族群:如平常久坐、久站的上班族、運動不足的女性、或建築工人常鑽洞、磨水泥及搬運重物的送貨員等,都容易出現末梢血液循環障礙。51歲的王先生就是例子,他是名快遞售貨員,經常開車、搬運重物,常抱怨手腳痠麻,尤其手特別明顯,雖平日有服用止痛藥物緩解,麻木感卻仍存在,尤其下雨天騎車吹風,右手會麻到沒有知覺。後來服用銀杏葉萃取物和維他命B12製劑,透過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幫助組織器官正常運作及神經修復,幾天後就有改善。蘇崇凱醫師提醒大家,想要預防微循環不良情況,日常工作盡量避免久站或久坐,應適當活動、增加運動量,慢性病患者應控制三高數值,尤其心臟血管不好的人,冬天清晨少出門、應注意保暖,適當補充薑黃、抗氧化劑如銀杏葉萃取物、當歸等,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和行動力。坊間銀杏葉產品眾多 諮詢醫師、藥師才有保障蘇崇凱醫師進一步補充,坊間銀杏葉萃取物產品眾多,應慎選品質。往往「萃取物不等於萃取物」,尤其植物藥的品質深受種植環境、萃取方式影響,價格當然也是「一分錢、一分貨」。雖然銀杏葉製劑在醫學研究證實,對於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有輔助療效,但選對藥品才能達到良好的改善效果。蘇崇凱醫師叮嚀,如果想避免買到不良品,選擇知名大廠牌的銀杏葉萃取物較可靠,並建議服用前可諮詢醫師、藥師,用藥安全有保障。蘇崇凱醫師強調,若手腳麻木、痠痛等症狀持續1、2個月未改善,可能有永久性病變的風險,此時應盡速就醫,找出病源、進一步診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噁心、怕光、頸部僵硬 偏頭痛前兆 藥物治療不夠,還要從2方面著手
偏頭痛是常見的原發性頭痛之一,有時頭痛程度較為嚴重,是世界上最常造成生活失能的神經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偏頭痛常在青壯年時期發病,在中老年後漸漸改善,女性與男性患病的比例約為三比一。偏頭痛的發生,與環境基因、荷爾蒙、壓力、睡眠習慣、飲食等因素息息相關。在發作前幾小時或幾天前可能會有前驅症狀,接下來可能會有偏頭痛的發作。常見的前驅症狀,包括躁動、打呵欠、憂鬱、胃口大開、對光線或聲音敏感、頸部僵硬、噁心或易疲倦等。偏頭痛又可分為有預兆與無預兆的偏頭痛。常見的預兆為視覺預兆,如看見閃光、鋸齒狀線條、斑點閃爍或視野缺損等。其他較少見的預兆,包括肢體無力、說話困難、肢體麻木或感覺異常等。怎樣算偏頭痛?如何治療偏頭痛?1.首要找出誘發的食物,例如咖啡、茶、巧克力、熱狗、火腿、香腸、熟成乳酪、醃漬食物、人工甜味劑、柑橘類水果與酒精等,並且避免攝取。2.維持規律的日常生活作息,避免壓力、睡眠缺乏、情緒波動等。3.透過藥物治療,可分為緩解症狀的急性用藥以及預防用藥。5狀況留意可能次發性頭痛頭痛也可能是次發性的頭痛而非偏頭痛,如腦膜炎、腦炎、腦瘤或腦出血等引起頭痛。若有下列五種狀況,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痛。•伴隨其他症狀,如發燒、意識不清、嚴重嘔吐、體重減輕、倦怠、肢體無力、說話不清、複視、視力模糊、平衡障礙或走路不穩等。•50歲以上新發作的頭痛。•持續且加劇地頭痛。•有頭部創傷、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愛滋病等病史。